随着家族兴旺,牟家在栖霞地区的土地也不断扩展,逐渐成为了一个大地主。尤其在清朝嘉庆年间,牟氏家族迎来了家族的关键人物——牟二黑子。作为家族第十四代掌门人,牟二黑子从小聪明伶俐,出生在书香门第,家境优越,眼界开阔,年轻时便顺利考上了太学生。
牟二黑子接管家族后,庄园的规模仍显不足,但一次自然灾害却为他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机会。1862年,山东发生了严重的大灾荒,成千上万的贫民死于饥饿。牟二黑子看准时机,与官府勾结,行贿官员,将公仓的粮食换成土地,不久便购得了18个村庄。紧接着,他开始放高利贷,向穷人借粮,剥削无助的农民。每借出一斗粮,农民就必须用一亩地做抵押。而当土地被他收回后,他再将这些土地转租给贫民,以每年一斗的租金来“回收”这些土地,几乎不需任何成本就扩展了自己的产业。
牟二黑子还通过其他手段对穷人进行剥削。比如,他在收取粮食时,使用大斗收租,用较小的斗放租,农民永远无法在这种差距下获得公平待遇。曾有一位小卧龙村的农民交齐了两石的租子,却因不满牟二黑子的高压剥削,最终在不堪重负下选择了自尽。
利用这些手段,牟二黑子迅速积累了大量的土地和财富。到了那个时期,牟家已经拥有6万亩耕地和12万亩山林,旗下的153个村庄成为他的产业,而他还经营着大量的钱庄、当铺、油坊、粉坊等业务。他几乎垄断了当地的经济,剥削农民,控制市场。无论是油坊的经营,还是豆饼的买卖,他都能巧妙操控价格,逼迫穷人承受更多的负担。
除了经济剥削,牟二黑子对农民的生活也进行了深度压榨。他要求佃户在任何时间随时为他服务,无偿劳动成了常态。每逢节日、婚丧喜庆,佃户都得为他送礼,甚至还要参与家族的丧葬和婚嫁等事宜,做饭、洗衣、看孩子、捧尿罐,这些工作完全没有报酬。
随着财富的积累,牟二黑子家族规模庞大,家中有48人,雇佣了124个伙计,50多名丫鬟,60多个账房先生,生活奢侈至极。他娶了7个姨太太,出门总是骑马或乘轿,随行的家丁有十多人,气派十足。牟二黑子也开始着手重建家族的老宅,为了确保庄园风水好,他不惜重金请来当地风水师,对土地进行了详尽的勘察,甚至邀请了南京的风水大师根据八卦的布局设计庄园,最终建造出一座形如古锁的豪华住宅。
牟二黑子的财富在1869年达到了巅峰,但他并不满足。甚至有人说牟家财富遍布胶东,西至潍坊,东至荣成。传言中,牟二黑子曾在宴席上随口说到,今年小麦收成不好,却仍能赊账30多石;又有一个乞丐来到他家门前,牟二黑子轻描淡写地命人给他一些食物,调侃道“反正他吃喝拉撒也是在咱这里”。
然而,这一切的繁华并没有持续太久。牟二黑子在1870年去世后,家族的财富开始逐渐消失。1944年,抗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者将栖霞城及周边地区的人民摧残得无所适从,但牟家家族凭借财富的力量依然得以安稳。即便如此,随着时代变迁,牟家家族的命运最终在土改的浪潮中彻底改变。
1945年,解放区开始进行土地改革,牟家六大当家为躲避斗争,纷纷逃往青岛、上海等国民党控制的区域,而留下来的,只有一些牟家妇女。这些妇女依靠财富和美色与地方政府官员进行勾结,试图保护家族的利益。尽管他们一度成功拉拢了地方领导,但最终,随着抗战的胜利和人民的反抗,牟家还是未能逃脱被清算的命运。
1947年,解放区开始展开土改复查。通过全力清算和收回土地,牟家庄园的家产被彻底没收,家族成员被迫离开庄园,并分配到附近村庄。牟家一度支配的土地被重新分配给贫苦农民,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48年,随着土改的推进,牟家几百年所建立的巨大财富和权势,彻底瓦解。牟二黑子的“霸业”也随之走向终结。
正如古人所说:“富贵人家三世而终。”牟家由盛而衰,最终走向了灭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